印刷业怎么产生的呢?又是怎么发展的呢?

 宋代普通人也有机会读书当官,这和印刷术的普及有很大关系。印刷术的价值在于可以快速复制文字。

  在印刷术产生之前,人们要想复制文字,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。有了印刷术,就可以快速复制一页文字和图画:印刷工人把白纸放到印有油墨的雕版上,用力压一遍,一张印刷品就制作好了。印刷术是人类文化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革命,意义仅次于造纸术。在讲简牍的时候我们说过,文字的制作和流通成本决定了培养知识分子的成本,决定了全国知识分子的数量,也就决定了古代政府的结构。

  纸张的发明降低了书籍的价格,书籍不再是贵族世代流传的传家宝,祖上并非是贵族的人家,只要家里有钱,也能读得起书。因此在东晋末年的时候,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才能逐渐登上政治舞台,削弱门阀贵族的势力。因此到了隋唐的时候,国家才有条件开科举,逐渐废除了门阀政治。有了印刷术,书籍的成本又一次大规模下降了。不仅文字的复制速度大大提高,而且印刷工人根本用不着识字就能生产书籍。我们说过在古代培养一个知识分子的成本很高。有了印刷术,书籍就从文人笔下的艺术品变成了民间作坊里的普通商品。

  宋代出版业非常发达,书商雇上几个小伙计就能开版印书。到了宋代,普通人家也能购买到书籍了。因此宋代的读书人不仅出身于“寒门”,还可以出身于中低收入的家庭,甚至穷人家在一起凑一凑钱,也能供得起子弟读书考试,也有机会当官翻身。这使得宋朝的官员更懂得民间疾苦,社会的流动性更好,也就更稳定。印刷术的繁荣还创造了新的字体。前面说过,隶书、楷书和行书都是为了书写方便而诞生的,宋体字则是为了雕刻方便诞生的。宋代的印刷工匠一开始模仿当时名家的字体雕刻书版。

  后来到了明朝,工匠为了方便,逐渐诞生了专门用来印刷的字体。因为这种字体承袭自宋朝书籍,所以称为“宋体字”——换句话说,“宋体字”其实是在明朝出现的。宋体字大量采用直角,是为了便于工人雕刻,笔画横平竖直,在印刷粗糙、油墨不足时也容易辨认。现在,宋体字在书籍和电子出版物中仍被广泛使用。无论是简牍、绢帛还是纸张,这些文字的载体都不容易保存,着火、受潮、虫蛀都会轻易地摧毁它们。尤其是中国历史实在是太长了,在漫长的时间里有无数的刀兵火灾。

  动不动就是一群人焚烧宫殿、焚烧藏书阁、又或者纵兵劫掠,每一次都是图书的大灾难。宋朝之前的书籍手抄的份数有限,能够流传到今天的真正原版书太少太少了,也就是古墓里发现的几片竹简、一点点绢帛的碎片。很多古书我们之所以知道说的是什么,全赖宋朝人的印刷术。宋朝因为印刷术普及,印刷了很多前朝的古书。因为印刷份数很多,这些书籍才得以保存下来。有些宋朝文人的作品里,引用了过去古书的只言片语,学者们把这些只言片语摘录到一起,也可以大致猜测出该书的原貌。

  要是没有宋代的印刷术,中国文化会有更多的遗失,会有更多的文字被讹传我们却不知道。引起革命的印刷术,是“雕版印刷”,而不是“活字印刷”。什么是雕版印刷呢?就是说,我想印一页书,我就把这页书上所有的字和图案都雕刻在一个印版上(一般是木板),然后拿去印刷。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,我就得雕刻多少个印版。这个印版也只能用来印刷这本书。如果说我想印刷别的书,或者这本书要改动一些字句,那我都得重新雕刻印版。什么是活字印刷呢?就是雕版工人不是一页一页书地雕刻。

  而是一个字一个字地雕刻,每个字雕成一个小方块。在印刷之前,多了一个“排版”的步骤。就是把一个一个的字块按照书稿的顺序放到一个印版里,都放满了,把这个印版固定好,就拿去印刷了。等印刷完这本书后,把印版拆开,拆下来的字块又可以用来印刷新的书籍。显然,活字印刷成本更低——因为字块可以反复用。而且错了一两个字还很容易修改。近现代我们使用的印刷术都是活字印刷。在欧洲产生深远影响,促成宗教改革和文化大发展的,也是活字印刷术。

相关新闻

QQ咨询
电话联系

销售部:021-66500380

黄经理:13816001922

微信咨询

添加专属客服

一对一为您服务2021101801553817

立即扫码添加我吧

返回顶部